白癜风的中医治疗 http://bdfyy999.com/四川新闻网消息(邓静记者郭建坤文/图)1月8日下午,喜德县向荣中学,寒风凛冽,气温骤降。一群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回荡在向荣中学行政楼一楼大厅,如同冬天里的一团火,温暖了人们的心窝。这是西华师范大学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专家团队在向荣中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的情景。
据悉,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项目是“国培计划”针对凉山州7个未脱贫摘帽县设立的教育精准帮扶提升工程专项,目的在于助力教育脱贫攻坚,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,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,振兴乡村教育。西华师范大学具体承担喜德县7所学校为期2年的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提升工程,着力提升喜德县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,打造民族地区深贫县教师发展示范区。
为加强项目统筹协调,按照“半年见效,一年达标,两年固本”的总体思路,西华师范大学组建了教学能力提升、文化建设、学生教育等8个帮扶工作组,帮扶工作组于1月4日至10日再访喜德,开展专项帮扶工作。着力指导帮扶学校建构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,为师资队伍建设、校园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等赋能,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,让学校师生搭上新时代核心素养提升的快车。
学校管理往哪儿改?
学校管理需要校长的观念么?答案是肯定的。作为一名一线校长,学校管理组组长、西华师大附属巴中实验中学校长唐渊深知校长肩负的职责,“我今天最想表达的是,校长和教师的观念创新、思想解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。”
“我们常说好校长就是好学校。什么是好学校?今天唐校长的一席话回答了,好校长要有好的观念力、好的执行力。”光明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庆惠说,校长作为学校的总设计师,一定要解放思想,创新观念,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。
在李庆惠眼里,西华师大巴附中是基础教育的“优等生”,光明镇中心小学是乡村校“后进生”,两校差距明显,“后进生”想提升总不知往哪儿发力。“这个‘优等生’和盘托出,专家组到学校手把手指导工作,废、改、立教学管理制度,共享优质师资、教学资源,有了西华师大的帮助,我们建好学校更有信心了。”
西华师大不仅送教上门,还选派了业务能力强、政治素养好的数学与信息学院冯世强挂职光明镇中心小学副校长。记者走访光明中心小学时发现,冯世强深受学生们喜爱。
当问到为什么喜欢冯老师时,一年级一班的杨礼航用稚嫩的声音大声答道:“因为冯老师对我们好呗!”
挂职半年多来,冯世强按照“标准要高、管理要严、工作要细、情感要真”的工作要求,不断强化光明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,得到当地师生的一致认可。
谈到喜德教育的变化,喜德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沙玛瓦铁告诉记者,在喜德,此前但凡“有点门路”的家长都会把子女送到西昌等地上学,近年来“家门口的学校”认可度不断提升,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。除了当地县委县政府一系列的教育投入外,西华师大的帮扶起了重要作用,卡沙沙!
教师队伍如何建?
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,教师发展就是学校发展。数学与信息学院汤强带领的教学能力提升组、教研组对向荣中学进行了大量的摸底调研发现,向荣中学老师们内生动力不足,个人能力欠缺是制约向荣中学发展的一大难点。
向荣中学是一所新办学校,年9月开始招生。师资由原米市中学、两河口中学、冕山中学、尼波中学4所片区学校教师、新聘教师、西华师大支教教师组成,教师构成复杂。在校学生近人,体量大,存在新教师迷茫、老教师倦怠、部分教师抱怨等问题。
如何建强向荣中学教师队伍?工作组专家坚信,每个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,而关键的一环,就是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,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,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、自主发展,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。
——加强教风建设,提高教书育人水平。建立和完善统一、科学和规范的教师日常行为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;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,整合资源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;完善教务处、教研组、备课组三级管理网络,推动教研组与年级组教学质量管理的结合;创设信息技术平台,发挥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优势。
——配齐薄弱学科教师,开齐各类课程。西华师大作为帮扶单位,将陆续选派教育硕士支教向荣中学,在初中各学科尤其是薄弱学科(语、数、英、音、美、体、理、化、生)探索、实践引领适合向荣中学学科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,提供持续不断的专业支持,提振喜德教师信心。
——考察选拔现有教师,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。通过笔试、口试和课堂教学观察,全面了解四所初中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,依照教学业务素质考核等级和热衷教育关爱学生情怀,重新安排适合的岗位。
挂职向荣中学副校长、文学院李将将这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:“我们将不负学校重托,扎扎实实做好支教工作,把先进的理念、知识、思想传递给当地师生,引领当地教师快速成长,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。”
学生习惯怎么纠?
“在学校里,我们常能听到老师告诫孩子们别嚷。但是什么是嚷?指向不明,孩子在老师约束不了的地方,还是会大声喧闹。”学生工作组组长、学工部副部长程绩分享了自己的应对之法:由老师来牵头,把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,轮流执勤,让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来带动帮助表现不好的学生。
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。程绩认为,好习惯不是管出来的,而是潜移默化、内化于心的,“好学生和好老师都需要自己‘长出来’。”
程绩从自己的管理实践出发,向向荣中学的学校管理者展示了如何用思想引领、环境浸润、评价跟进等手段促进学校发展的鲜活案例。
他认为,民族地区教育有自身的特点,孩子自尊心强,需要老师的“爱心+耐心”,真心实意与他们交往。
“程部长说的思想引领、环境浸润等,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做,但我觉得,不管是在理念还是坚持的程度上,我们做得都还远远不够,尤其是在教师的评价上,差距仍很大,目前的评价方式还是太单一。”向荣中学校长向晓星说。
在和向荣中学领导班子的座谈中,一些因分享、交流而产生的理解和共识正在流转。
校园文化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作用不可低估,如何找到突破口,让一所学校有质的飞跃与蜕变?校园文化组组长、西华师大美术学院院长李永春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喜德。
经过几天的实地走访调研,校园文化组交出了一张沉甸甸的答卷。
——向荣中学属新建学校,可以通过种植花草、塑造人文景观来绿化、美化校园环境。校园环境布局和功能区划相对落后的学校,要立足于创建干净、整洁、有序的校园环境,不对环境进行大改造。
——结合民族文化、风俗和重要节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。
——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和健康向上的彝族歌曲,树立美好心境。
……
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西华师大师培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兴荣说,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,民族地区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、人们精神面貌变化,为教育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。他认为,提高喜德教育质量和水平,一方面喜德当自强,探索教育规律;另一方面喜德教育要更加均衡发展,西华师大作为一所老牌师范院校,倾情投入,担当和作为是应有之义。
如今,在喜德,一场全方位的教育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,可喜的变化才刚刚开始……